当前位置:主页 > 创业 > 商业模式 > >

打开“商业模式”的“黑箱”

来源::未知 | 作者: | 本文已影响

  根据企业的生态环境变化,企业不断就商业模式进行适应性更新与变革是核心成长力的终极体现,也是企业成功的DNA内核。

  近来,“商业模式”一词又开始在国内热了起来。第一次热潮是在1999-2000年的网络热时期,而此次的重新热起可能与这样的背景有关:

  一方面,国外不少企业(包括英特尔、IBM等知名老企业)也在为新的增长方式选择进行一轮又一轮的冒险!特别是苹果咸鱼翻身、思科历经危机而弥坚的效应以及近来国美、分众传媒、如家等一批依靠简单商业经营方式获得巨大成功的影响都让人们开始对商业模式有了近似狂热的追逐!

  另一方面,中国企业界近年来的一系列事件也让人们越来越反思企业的发展规律,不少企业特别是一些以往看起来很成功的企业面临着进一步增长甚至生存的困惑,从人们对于海尔的质疑到以娃哈哈为代表的浙商出现的新问题都是这一困惑的直接反应!

  2004年,曾经坐拥1200亿资产的德隆瞬间崩溃!同年,另一家在国内无人不晓的IT巨子托普集团因董事长出走国外而陷入困境!

  2005年,被媒体称为“德隆继承者”的科龙竟未能摆脱这一宿命而土崩瓦解!

  2006年上半年,曾经是冰柜龙头、号称不缺钱的青岛“五朵金花”之一——澳珂玛因现金流断裂而宣告辉煌终结!

  2006年下半年,当年叱咤风云、意气风发的地产“黑马”顺驰最终也未能摆脱地产大腕们的“预判”,遭至现金流危机而被迫卖身!2007年以后步其后尘的是另一个天津同胞——建材巨头家世界。

  被风险投资巨头视为至宝、被称为中关村“瞪羚”式高成长企业的港湾网络终于露出了捉襟见肘的疲态而回到了华为手中!“IT神童”李一男令人瞩目的自我创业以失败告终!

  曾经被营销界奉为圭臬的经典格兰仕在放下价格屠刀进行转型的时候遇到了前所未有的障碍和意想不到的困难!

  曾经在IT业强劲崛起的老资格企业浪潮集团号称“国内唯一具有软件硬件综合优势”,但增长彷徨之势明显!

  一夜成名、频频出镜、刚当上首富次席不到两年的太平洋建设当家人严介和竟然因数千万债务和担保资金而搞得如此狼狈,被迫向政府求援!

  一些国内公认的顶尖级的企业如海尔、联想、TCL、方正、紫光等也似乎遭受成长停滞而为媒体诟病!

  一些背景雄厚的巨型国有企业如中海油、中远集团等的海外扩张和资本扩张似乎与其领袖们追逐的世界500强大格局目标仍然有着不小的距离,而香港上市的中国联通尽管是国内唯一一家全业务电信运营商,但整体业务增长放缓之势,让人堪忧。

  看来,大批中小企业在成长的痛苦中徘徊、彷徨和挣扎的同时,我们眼中的那些“实力雄厚”的大企业日子也并不好过。

  这究竟怎么了?

  中国企业家头顶上似乎盘旋着一种“魔咒”:成长到一定程度不是停滞不前就是轰然垮台了。如果说,那些“枭雄”式企业是由于领导人经验不足、个性张扬或者急于求成的意识所致的话,令人难以解释的是,那些一直被视为实力雄厚、战略清晰、发展稳定并已经有了20年以上寿命的大型企业为什么也似乎失去了往日的活力!

  面对挑战,很多企业领导者和不少的学者都提出了“只有创新才能生存”,而国内的创新热就是这样环境的产物!当“蓝海”的概念进入中国后,更是让中国企业为自己的创新探索有了很时髦的理论依据。一时间,技术创新、管理创新、经营创新、产品创新、概念创新等等不一而足。不过,这些创新能够为企业带来持续效益的一个重要基础就是商业模式的创新。


随机阅读TODAY'S FOCUS